周礼_春官宗伯典命/职丧译文
-
查阅典籍:《周礼》——「周礼·春官宗伯典命/职丧」原文
典命掌管诸侯的五等礼仪,以及[王的]诸臣的五等礼仪。上公九命担任伯,其都城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的规格都以九为节度;侯伯七命,其都城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的规格都以七为节度;子男五命,其都城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的规格都以五为节度。王的三公为八命,王的卿为六命,王的大夫为四命,到他们出封王畿之外,都加一等,其都城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的规格也依命数为节度。
凡诸侯的嫡长子被天子命为太子,代理他的国君[朝聘天子时],就比国君的礼仪降一等;未被天子所命,[朝聘天子时]就拿着用皮裹饰的束帛继子男之后行礼。公的孤卿的等级是四命,[朝聘天子时]手拿用皮裹饰的束帛而比照小国之君的礼仪;公的卿三命,公的大夫再命,公的士一命;他们的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的规格,各依他们的命数为节度。侯伯的卿、大夫、士也一样。子男的卿的等级是再命,子男的大夫一命,子男的士不命,他们的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的规格,各依他们的命数为节度。
司服掌管王行吉礼或凶礼所当穿的衣服,辨别这些衣服的名称和种类,以及所适用的礼事。王行吉礼穿的服装:祭祀昊天上帝就穿大裘而戴冕,祭祀五帝的穿戴也一样;祭祀先公、举行飨礼、射礼就穿鳖服而戴冕;祭祀四方名山大川和一般的山川就穿毳服而戴冕;祭祀社稷和五行之神就穿希服而戴冕;祭祀各种小神就穿玄服而戴冕;凡军事穿韦服而戴韦弁;处理朝政就穿白布衣裳而戴皮弁;凡田猎穿缁衣白裳而戴玄冠。
凡丧事戴丧冠、穿丧服。凡吊唁的事戴爵弁加环经,穿吊服。凡服丧,为天王服斩衰丧,为王后服齐衰丧;王为三公、六卿服丧穿锡衰,为诸侯穿缌衰,为大夫、士穿疑衰,头上戴的都是爵弁加环经。发生大瘟疫、大饥荒、大灾害,[君臣]都穿戴白色的衣帽。
公的服装,从衮冕以下如同王的服装;侯伯的服装,从氅冕以下如同公的服装;子男的服装,从毳冕以下如同侯伯的服装;孤的服装,从希冕以下如同子男的服装;卿大夫的服装,从玄冕以下如同孤的服装,他们的丧服,还要加上大功服和小功服;士的服装,从皮弁服以下如同大夫的服装,他们的丧服还要加上大功服、小功服[以及缌麻服],他们斋戒的服装有玄端和素端。王亲自参加祭祀或招待来朝诸侯,供给所需的礼服并奉送(到王那里]。有大丧,供给招魂所用的衣服,大敛、小敛所用的衣服,奠祭死者所用的衣服,以及用于陈列的明衣,掌管所有这些衣服陈列的次序。
典祀掌管外祭祀坛位的守护,都有一定的范围,掌管此范围内的禁令。 如果是按季举行的祭祀,就率领属下[对祭祀坛场进行]扫除,并从司隶那里征调徒役以供役使。到祭祀那天,率领属下守护警戒而禁止闲人通行。
守祧掌管守护先王、先公之庙,并负责把先王、先公遗留的衣服收藏在庙中。如果将举行祭祀,就把各庙所藏的衣服授给各庙的尸。将举行祭祀的宗庙就由宗伯负责扫除,由守祧负责把墙涂白、把地涂黑。祭祀结束,就把尸用以行食前祭礼的食物收藏起来,并把尸穿的衣服收藏起来。
世妇掌[祭祀前三日]重申对女宫的告诫,到祭祀那天,依次具备祭祀器物。告教王后行祭礼的事。率领六宫的人供奉祭祀所用的谷物。协助外宗和内宗行祭礼的事。为招待来朝诸侯而举行飨礼和食礼时也这样做。有大丧,依[尊卑]次序排列外、内命妇的朝夕哭位,有不恭敬的就加以责罚。凡王后拜谢[前来吊丧的夏殷二王后代国君]夫人,就告教并协助行拜礼事。凡内宫的事有需要通知宫外官府的,就由世妇负责。
内宗掌管宗庙祭祀时[向尸]进献加豆、加笾,到依照音乐的节奏彻除祭品时,就协助传递彻下的豆、笾。招待宾客举行飨礼、食礼时也这样做。王后有事就随从前往。有大丧,依尊卑次序排列[妇人]的哭位。哭诸侯也这样做。凡[王的]卿大夫的丧事,就[代王后]掌吊唁临哭的事。
外宗掌管宗庙祭祀时协助王后[向尸]进献玉豆、[玉笾],[进献前]要察看豆笾[所盛的食物],到依照音乐的节奏彻除祭品的时候,也协助王后彻豆笾。王后依照音乐节奏[向尸]进黍稷时就协助王后。凡王后[向尸]献酒,也协助王后。王后[因故]不参加宗庙祭祀,就协助[代理王后的]宗伯行祭礼。[王后举行]小祭祀,[就为王后]掌管祭事。接待宾客,也掌管须由王后参与的有关事宜有大丧,就[依照尊卑次序]排列外内宗和外内命妇朝夕哭的哭位。哭诸侯也这样做。
冢人掌管王的墓地,辨别墓地的范围而绘制地图,先王的墓葬处在中间,[子孙们]按照昭穆的次序分葬左右。凡做诸侯的子孙葬在王墓的左右前方,做卿、大夫、士的子孙葬在王墓的左右后方,各依他们所出之王[安排前后左右]。凡死于战争的人,不葬入王族墓地。凡有功者葬在王墓的前边,按照他们爵位的等级来决定所起坟的高度和种树的多少。有大丧,已经确定了葬期,就请求开始度量挖墓穴的地方,葬毕祭墓地就充当尸。到挖墓穴时,度量建造坟丘和墓道的规模,供给丧事下葬所需的器物。到出葬那天,告诉随葬的鸾车和人偶[上路]。到下葬的时候,手执斧在旁督察,接着便将明器藏入[椁中],然后规正墓位,禁止闲人进入墓区,守护好墓区的地界。凡祭墓地之神就充当尸。
凡[王的同姓或异姓]诸侯及诸臣要葬入墓地的,就划给墓葬区域,为之禁止闲人通行,并使守护墓地界域的人劳逸均等。
墓大夫掌管王国中民间墓地的地域,绘制成图。令国中民众聚族而葬而掌管有关的禁令。[指导民众]排正昭穆位置,掌管其中[依爵位所定]墓葬规模的大小,并使各族都有本族私有的墓葬地域。凡有争夺墓地的,评断他们的争讼。率领下属巡视各墓地的地界,在墓地中央的办公处[指挥下属]分守各处墓地。
职丧掌管[王畿内]诸侯的丧事,以及卿、大夫、士等凡有爵位者的丧事,依照国家规定的丧礼,亲临督察他们执行禁令,安排丧事的先后次序。凡王国的官吏依照王的命令前来行吊丧礼事,就告教并协助主人[接受赠物]。凡主人举行丧祭,就告教所用牲、谷等的名号,预习有关的礼仪。凡王国官吏[按规定当对丧家]有所赠送的,由职丧告令他们,并催促办理。
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。上公九命为伯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,皆以九为节。侯伯七命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,皆以七为节。子男五命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,皆以五为节。王之三公八命,其卿六命,其大夫四命,及其出封,皆加一等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,亦如之。凡诸侯之适子誓於天子,摄奇牸,则下其君之礼一等。未誓,则以皮帛继子男。公之孤四命,以皮帛,眡小国之君。其卿三命,其大夫再命,其士壹命,其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,各目氐其命之数。侯伯之聊、大夫、士,亦如之。子男之卿再命,其大夫壹命,其士不命,其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,各眡其命之数。
司服掌王之吉、凶衣服,辨其名物与其用事。王之吉服,祀昊天上帝,则服大裘而冕;祀五帝,亦如之。享先生,则衮冕;享先公、飨、射,则鷩冕;祀四望山川,则毳冕;祭社稷五祀,则希冕;祭群小祀,则玄冕。凡兵事,韦弁服;眡朝,则皮弁服。凡甸,冠弁服。凡凶事,服弁服。凡吊事,弁绖服。凡丧,为天王斩衰,为王后齐衰。王为三公六卿锡衰,为诸侯缌衰,为大夫士疑衰,其,服皆弁绖。大札、大荒、大灾,素服。公之服,自衮冕而下,如王之服。侯伯之服,自鷩冕而下,如公之服。子男之服,自毳冕而下,如侯伯之服。孤之服,自希冕而下,如子男之服。卿大夫之服,自玄冕而下,如孤之服。其凶服,加以大功、小功。士之服,自皮弁而下,如大夫之服。其凶服,亦如之。其齐服,有玄端、素端。凡大祭祀、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。大丧,共其复衣服、敛衣服、奠衣服、廞衣服,皆掌其陈序。 典祀掌外祀之兆守,皆有域,掌其禁令。若以时祭祀,则帅其属而修除,征役于司隶而役之。及祭,帅其属而守其厉禁而跸之。
守祧掌守先王、先公之庙祧,其遗衣服藏焉。若将祭祀,则各以其服授尸,其庙则有司修除之,其祧则守祧黝垩之。既祭,则藏其隋与其服。
世妇掌妇宫之宿戒,及祭祀,比其具,诏王后之礼事。帅六宫之人共齍盛,相外内宗之礼事。大宾客之飨食,亦如之。大丧,比外、内命妇之朝莫哭,不敬者而苛罚之。凡王后有拜事於妇人,则诏相。凡内事有达於外官者,世妇掌之。
内宗掌宗庙之祭祀,荐加豆笾。及以乐彻,则佐傅豆笾。宾客之飨食,亦如之。王后有事,则従。大丧,序哭者。哭诸侯,亦如之。凡卿大夫之丧,掌其吊临。
外宗掌宗庙之祭祀,佐王后荐玉豆。眡豆笾,及以乐彻,亦如之。王后以乐羞齍,则赞。凡王后之献,亦如之。王后不与,则赞宗伯。小祭祀,掌事。宾客之事,亦如之。大丧,则叙外内朝莫哭者。哭诸侯,亦如之。
冢人掌公墓之地,辨其兆域而为之图。先王之葬居中,以昭、穆为左右。凡诸侯居左、右以前,卿大夫士居后,各以其族,凡死於兵者,不入兆域。凡有功者居前,以爵等为丘封之度,与其树数。大丧,既有日,请度甫,遂为之尸。及以度为丘隧,共丧之窆器。及葬,言鸾车、象人。及窆,执斧以莅。遂人藏凶器,正墓位。跸墓域,守墓禁。凡祭墓、为尸。凡诸侯及诸臣葬於墓者,授之兆,为之跸,均其禁。
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,为之图。令国民族葬,而掌其禁令。正其位,掌其度数,使皆有私地域。凡争墓地者,听其狱讼。帅其属而巡墓厉,居其中之室而守之。
职丧掌诸侯之丧。及卿、大夫、士凡有爵者之丧,以国之丧礼莅其禁令,序其事。凡国有司以王命有事焉,则诏赞主人。凡其丧祭,诏其号,治其礼。凡公有司之所共,职丧令之趣其事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dftcdq.com/wenzhang/7263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